
浏览次数:1173 日期:2020-05-15
用上这种膜,玉米收割后,膜直接分解在地里,不用捡拾。省工省时的同时,地里面没有残膜,很环保!”
2020年4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古勒巴格乡,农民买买提.吐尔逊正在播种大田玉米的时候说到(如图)。自2017年开始,他一直使用的是湖北光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春牛”牌全生物降解地膜,这种地膜让他很满意。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使用地膜已成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然而,塑料熔融指数(MI)高,极难降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蚀,也不能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
据统计,至2014年,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三四十万吨,每亩地残留超过40公斤多,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随着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得不到及时的回收与处理,已经给土地带来难以解决的白色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湖北光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是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农村农业部农膜防控重点实验室等机构合作研发和生产聚乳酸生物全降解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的科技型企业。公司成功研发和生产的“春牛”牌生物降解地膜系列产品(蓝膜、黑膜、白膜、绿膜),欧盟认证,无毒、无害、无污染、全降解,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如果说,土地“白色污染”是一场战役,全生物降解地膜就是这场战役的终结者,因为它具有五大优势:
1、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透气性。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传统农膜的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主要材料是聚乳酸等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可以分解,不会长期滞留地里,可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加快土壤水肥的运移,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不受硬性,能保持土壤肥力水平,增进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马铃薯,能增产6-15%。
2 保墒节水,增加产量。植物根系无残膜阻隔,互相串通,能更多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无残膜隔离隔肥,增加肥效;从而产量增加。据新疆兵团环境部门测定:棉花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6.92,烂芽率5.17,棉苗侧根比正常减少4.8~7.6条,2~3片真叶期棉苗死亡1.19,子叶期棉苗死亡3.08,现蕾期推迟3~5天,株高降低6.7cm~12.9cm。残留地膜已严重的影响了棉花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产量。目前,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棉田实现了机械化采收。机收过程中收进大量地表、棉珠上的碎膜,掺杂在原棉中的碎膜加工过程中难以清除,在后续纺织加工过程中也无法彻底清除,也严重影响了纺织产品的质量。
3、食品级安全塑料。地面露头的传统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全生物降解地膜原材料来自天然的木薯、甘薯等淀粉,与牧草收在一起时,即使牛羊误食,也安然无恙。
4、美化乡村环境,减轻农民负担。避免出现大风过后残膜碎片漫天飞舞产生的“视觉污染”,且无需捡拾残膜,省心省力。目前,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对全国“美丽乡村建设”造成了新的视觉污染。
5彻底解决传统地膜残留问题,根治“白色污染”,确保子孙后代有地可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防治地膜白色污染方面,相关部门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正在不断探索防治残膜污染的新途径。其中研究开发新材料,寻找传统农膜替代品是从根本上治理白色污染的办法。实践证明,研制出易降解,无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
随着高分子新材料的不断改进,目前全生物降解地膜已完全满足大部分农作物增温保墒除草的基础功能,如马铃薯、大田玉米、蔬菜、牧草等,产品韧性好,人工、上机都通用,且完全降解无任何残留,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增加了我国农作物在“一带一路”大格局下的国际影响力。